第28章 一座有着英雄传统的城市

    第28章 一座有着英雄传统的城市(1/2)

    杭州,一座山水城市,在许多人印象中,西湖是一个江南风光秀丽的湖泊,所联想到的人物,也就是白娘子、苏小小、西施、苏东坡、白居易…,这样一些民间传说中,或者,史上的才子佳人,显现在眼前的语言,也就是“山外青山楼外楼、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样的诗句。

    可是,林认为,杭州不仅有春花秋月的胜景,更有史册上充满英雄色彩的人物。

    “西湖四忠贤”

    “西湖陈文龙文化节”的发起与林正秋渊源颇深,早在八十年代初,全市开展西湖文物普查时,陈文龙墓就被列入普查范围。

    由林带队的杭师院文物调查小组,对西湖周边的文物或文物遗址进行了考查。

    在那次勘查中,陈文龙墓正式列为“文保点”,林可说是当事人之一。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湖畔有太多古迹与景点有待恢复,拨乱反正,事多纷繁,陈墓并未得到特别关注。

    林认为,陈文龙(注1)应当与岳飞、于谦、张苍水并列为“西湖四忠贤”。

    为了引起市民对史册上英雄的关注,二0一五年,他在《杭州》杂志发表了《猫儿桥与宰相陈文龙》(注2)一文,考证了陈文龙在杭州时住在猫儿桥。此地南宋时是一个热闹的市场,有药店、金银交引铺、饮食店等。猫儿桥今在中山中路中段,与羊坝头相对的地方。

    陈氏后裔祀祖

    虽说陈文龙墓在一九九二年由“文保点”升格为市级文保单位,墓地面湖背山,傍靠湖畔的北山路,山巅就是西湖名景之一的保俶塔,为一个游客的必经之地。但是具体位置却挤在杂乱的民居旁边,登临不易,加上宣介有限,多年来鲜为人知。

    不过,每年春秋二季,闽省莆田的陈氏后人与海内外陈文龙宗亲都会自发到杭州来为先贤扫墓,年复一年,从未间断。一个偶然的机会,莆田陈文龙纪念馆的陈天宇馆长(下称“陈”注3)结识了古研会理事俞长寿(下称“俞”)。

    陈馆长对俞说起,陈文龙史迹,莆田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搜集了历代地方史志与家谱的记载,希望杭州史学界朋友能挖掘一下陈文龙在杭州的史迹。

    俞听了,觉得西湖旅游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秀丽的风光以外,就是湖上荡漾着一股民族正气,岳飞、于谦、张苍水、龚自珍、秋谨,这些人正是历代百姓崇敬的英雄。

    他觉得,陈文龙的历史地位不应低于上述先贤,怎会近代以来不为人注意呢?

    找到了林会长,林听了,说道,宣传民族英雄正是自己多年的心意,一口应承了下来。林希望群策群力,发动大家一起来考证陈文龙在杭史迹,出一本书。

    二0一七年春,莆城陈氏后人再次到杭扫墓。陈又一次谈起,希望杭州学者能挖掘陈文龙在杭史实,并恢复西湖边的陈忠肃公祠堂,如经费有难度,莆田陈氏宗亲可以帮助筹措。

    召开学术研讨会

    为进一步考证陈文龙在杭州史迹,二0一八年一月二十七日,由古研会、杭州历史学会连手莆田陈文龙纪念馆等,在新新旅馆开了一次陈文龙学术研讨会。

    那天与会专家济济一堂,林率先讲话,接着毛昭晰、赵一新、钱法成、盛久远、桑士达等(注4)做了专题发言。

    陈馆长说,陈文龙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宋史》及福建《陈氏宗谱》均有记载,蒙兵大举南下,宋廷岌岌可危,陈文龙在兴化(今莆田)散尽家财,举兵抗元。在兴化城墙上大树“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只是城破被俘,押送至杭州,殉国于岳庙。

    明永乐六年(1409)朝廷册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佑护海上航运与渔民的安全。

    清乾隆十六年(1782),皇上加封镇海王,闽台及东南亚渔民将陈文龙祭为海上保护神。仅台湾就有保护完好的陈文龙庙十六座之多。

    林会长以亲历者身份,介绍了陈文龙墓园保护情况,在一九八0年代初期文物普查中,陈墓被列为“文保点”。到了一九九二年,对陈墓进行修缮,升格为市级文保单位。

    俞长寿说,根据我的研究,陈文龙墓在元代只是一个简易土坟;

    明代初重修,垒起了石级与墓墙,成为一座与岳庙规格相当的忠烈祠。

    康熙《钱塘县志》载:“参知政事兴化军陈文龙墓在智果寺旁,陈忠肃公祠在葛岭。”

    乾隆《杭州府志》也有:“陈忠肃公墓在智果寺旁,公讳文龙,历官参知政事。宋景炎初,兴化军降元,被执至合沙(今杭州纪家桥岳飞故宅),不屈(而)死。明正德间就墓前建祠。”到了民国时,由于祠堂旁兴建省主席公馆,部分祠堂建筑被拆除。

    大家找到陈文龙在杭州史书的记载后,古研会、历史学会等在莆田陈文龙纪念馆支持下着手筹办“首届西湖陈文龙文化节”活动。

    “陈文龙文化节”

    二0一八年六月九日,首届陈文龙文化节开幕,福建自发到杭祀祖陈氏宗亲达数百人,不仅有内地陈氏后裔,还有不少来自港澳台新、美国等远道而来的客人。

    为了开好这次文化节,筹备组请来了义工为大会服务,并得到政府的重视,地点安排在陈墓地不远西湖边的少年宫广场上。与会者统一穿上承办方提供的“节义文龙”大字的黄色上衣与小黄帽,一眼望去,黄灿灿的,一大片。各家媒体派员采访,当晚央视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播出了西湖陈文龙文化节活动盛况。

    一个民间组织的盛会,能得到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关注,林见到电视上播放首届陈文龙文化节,以及次日报纸、电视台的报导,颇感宽慰。

    二0一八年下半年,由古研会、历史学会与莆田陈文龙纪念馆编写的《陈文龙与杭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林撰文《应大力弘扬陈文龙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说,陈文龙不愧为与岳飞齐名的南宋一代民族英雄,他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杭州湖山增添了光彩。又强调说,已经向省市领导提出建议,尽快立项规划建立陈文龙祠堂。

    (前排居中者为林正秋2019-6-18)

    林认为,陈文龙不仅是一个莆田人,一个陈氏家族受尊敬的先辈,更应当属于杭州、属于中华民族。陈的爱国节义、忠于国家的行为,不仅感动了一代代海内外的陈氏后人,也应当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学习的榜样。古往今来,西湖之光彩夺目,就是因为有岳飞、陈文龙、于谦、张苍水、秋谨这样的先贤先烈,在天地间弘扬正气,青山有幸埋忠骨。

    这些英雄守护着湖山的秀美,用鲜血书写了民族史册的光辉篇章。

    二0一九年六月九日,在少年宫广场举办第二届西湖陈文龙文化节,仅海内外陈氏宗亲就达上千人,林会长抱病出席,在会上发言,今天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陈文龙文化节能够一年一年举办下去,更多人参与进来,更多人了解陈文龙,更多人为史上的英雄而感动。

    注释:1陈文龙(1232-1276)号志忠,字君贲,福建兴化(今莆城)人,初名子龙,度宗为之改名文龙,抗蒙名将。咸淳四年状元,蒙军南下,各地守将望风投降。蒙使二次至兴化招降,均被其焚书斩杀。后兵败被俘,押至杭州,谒岳飞庙,气绝而亡,葬于西湖智果寺旁。明代昭封福州城隍神(摘自网络)。

    注2,林正秋著《杭州猫儿桥与宰相陈文龙》载《杭州/生活品质版》二0一五年第四期。

    注3,陈天宇,福建莆田陈氏理事会理事长、莆田陈文龙纪念馆馆长(摘自网络)。

    注4,赵一新,一九四九年生于嘉兴,中共党员,原省民宗委副主任、杭州历史学会会长(摘自网络);

    钱法成,一九三二年出生,浙江嵊县人,原浙江文化厅厅长(摘自网络);

    盛久远,一九四六年生于杭州,浙江历史学会、杭州历史学会副秘书长;

    桑士达,一九五一年生于上虞,浙江杂文学会会长,省人民政府参事(摘自网络)。

    后记

    二0一九年八月后,林教授多次打电话给我,希望能为他写一本书《杭州史研究与林正秋》。他说,自己年事已高,特别是近日爱人生病住院,心力交瘁,怕力不从心,希望由他口授,提供相关资料,由我执笔,将他与杭州这座城市历史的一系列故事写下来。

    林本人就是一个多产作家,从教多年,门生多,会耍笔杆子者不在少数。

    虽然与林师交往多年,不能说不熟悉,听了以后,仍然七上八下。

    二0一四年以来,多次采访他,写过不少稿子,发表在各种报刊上。此书将过往采写的记录加以综合精选,注入新内容而成(注1)。

    林师一生悉心钻研学术,不计名利,成果斐然,敢不竭尽全力。他说,完稿后,如果出版社不肯出,自己掏钱也要出这本书,奋斗了一生,总得有个交代。

    我每写一段或几个章节,打印出来,请他过目,与此同时,在古研会微信群中逐章刊载,征求意见,生怕出问题。原想写成《林正秋传》或《林正秋评传》,征求了他的意见。

    林说,人有“生不立传”之说,还是《杭州史研究与林正秋》这个书名比较妥当。

    本书可说集数次采访,与林的口述记录之大成,参考了各地报刊记者的采访,其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写作上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以传记形式为基调。

    在林正秋本人的谈话基础上,融会贯通了众多报刊采访,以及当年与他一起共事过的师生与工作人员的回忆,林林总总,将林的经历细节与学术成果,并相衔接,构划出一个不倦从事研究创作的当代杭州学者形象。

    可以说,他的创作成果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本书只是缩略了一小部分,构划出林师人生行程的概况。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林正秋其人其事、所走过的道路,还能窥探到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城市以及市民在拨乱反正中的经历,从他们的举止言行中,了解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进程。从林师研究杭州史的经历与心声,甚或,可窥探到杭州现代史的一个侧影。

    全书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将他的学术生涯与杭州建设发展联系起来,也不尽然,根据内容需要,每个章节,分别有个小主题,说明一件事物,时有倒叙,时有穿插,或前后置换手法。例如,林教授参与了浙江“九五、十五”旅游规划与“二十世纪末的全省新世纪旅游规划”,二千年后从事旅游策划,时间跨度长,在写作顺序的前后上,相对集中,亦有倒置,读者能够连续阅读,了解一件事物的前因后果,需经过长时间的炼历,并非一拍脑子,一呵而成。

    二00二年后,林担任浙大亚欧旅游规划院院长,身体力行,将史学研究与区域旅游规划相结合,此举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参与全省旅游规划,不无关联,倾其一生努力所倡导的文化旅游,一脉相承,呼应了本书的主旨,即,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又如,对于杭州凤凰山南宋宫苑的研究与奔走,几乎贯穿了他四十多年的历程。

    (作者与林正秋在杭师大/2018)

    采写上,既有林本人的现身说法,也有亲友师生回忆,报刊书籍记载,文献甚多,笔者不仅研读了林的著述,也参考了他们(包括原旅游局规划处处长何思源、同仁曹明富等)的回忆及研究成果。由于许多人的努力,才促使本书顺利完稿,或许,读者能从一个人的行踪,了解他的一生所作所为,也能读懂这座城市、演变进步中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作者对于撰写回忆录、研究以及报道林正秋的各位朋友,深表感激!

    本书采用了他们的许多至珍见解。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