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创立地方史课程

    第4章 创立地方史课程(1/2)

    一九八0年秋天,林正秋正式调进杭州师范学院(下称“杭师院”)。

    进入历史系不久,他向系领导提出了一个请求,开设地方史课程。

    他说:“在大学历史系中开设“地方史教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个想法由来已久。

    我国面积是如此的辽阔,东西南北中,差异很大,文化历史、地理特色、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民族结构有着不少差异,可是是学校里只有全国史、世界史,却没有地方史,这个课题很值得探讨。学生只知道黄河、长江,知道上海、北京,却不清楚家乡附近的那条河、家乡的这座城镇的文化历史,故乡这块土地的故事,难道不是咄咄怪事吗?

    杭师院,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师范类院校历史系,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历史,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我主张开设地方史的主张,还有二个因素,一是基于个人的钻研与爱好,另一个原因则是“地方史”是个冷门,全国大专院校尚未设立地方史课程。

    如果是中国史,或者,世界史,作为区域大专院校的“杭师院”,那有条件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些全国知名学府拚高低?惟有地方史,杭州存量多,资料较丰富,一个不可多得的强项;另一个考虑是,作为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对于故都文化研究,与全国其它古都相比,杭州能起到领跑作用,因为当时(八十年代)全国着手地方史研究的科研机构有限。

    又说:“这个主张提出来后,师院领导层相当支持,在历史系成立了‘浙江地方史研究所’,系内开设了‘地方史’课程,安排我担任地方史研究所所长,主讲本省地方史。”

    林在获得领导的支持后,有了机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地方史研究与教学当中去,潜心研究杭州乃至浙江历史了。这门课是新设的,尚属“前无古人”状态。

    在民国之前,私塾或书院中几乎没有系统的教过现代意义的历史学,但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地方史志的刊印,除了战争、灾荒与特殊年份,留存了浩翰的文史典籍。虽说在文革动乱年代,在“破四旧”时期(注1),民间典籍大抵销毁,但是在图书馆古籍部却得以幸存,有确凿的资料可以查考,这是一个优势条件。

    进入民国以后,虽说谭其骧(注2)一九四七年应浙江教育会之邀在杭州湖滨民众教育馆做过《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这样的演讲,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但是文字简约,属于杭州城市史文化最早的系统研究,只是远没有达到可供编写学校课本作为依据的份上。

    开设之初,课程面临“三无”状态,即无先例可以遵循、无教学大纲和教材可以参考、无浙江地方史编目,当然,也没有课题费,一切科研费用全要自已掏腰包。

    初始,地方史教学授课教师只有林正秋一个人,困难可想而知,独自承担起查阅资料、备课、授课的任务。没有现成教材可以利用或参考,便四处寻找、搜集、积累地方史料,并同步开展了有关以地方史为核心的专题研究。素材的逐步积累,有个聚沙成塔过程,从一九八一到一九八九年期间,他撰写了四十余篇地方史研究论文,同时出版了几部专著,包括《南宋都城临安》、《古都杭州研究》、《古代杭州研究》等。这些内容其实就是他逐步演进提升的过程,也为他文革前在学军中学教书时,在图书馆古籍部研读典籍的成果做了注解。

    整理古籍与编写讲义

    林生活简朴,为人随和,不抽烟,不喝酒,不喜欢打牌、搓麻将、不摆架子,惟有的嗜好就是看书、购书。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一次在旧书店见到一套清代版《咸淳临安志》,出价是一百五十元人民币,一个可观的数字,几乎相当于他的二个月工资。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