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在学校任教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庐上雁
一九五九年在杭州大学毕业,林正秋留校在历史系当助教。
那个时期,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所学专业也被组织上“调整”去进修俄语。学成后,安排在杭大历史系教俄文。说来凑巧,原在温州一中读书时的徐规老师正好也调回浙师院。二校(浙师院与杭大)合并后,正在杭州大学历史系教书,与林正秋不期而遇。
初次见面,他就与徐老师聊起自己当年在温州读书时的经历,以及对徐先生的仰慕。乡音、乡亲与志同道合,林与徐规由师生关系,进而,有了同仁之谊。
在史学专业上,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似有“他乡遇知故”之感。
徐规老师(下称“徐”)虽说在一九五六年就被评为副教授,生活相当简朴,一个人住在杭大教职工宿舍的一个单间,与家人分居二地,两边开销,日子过得较为紧凑。
说到徐规的经历,这是林正秋与徐老师若干年来的交往才知道的。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由省城杭州迁到浙南的一个小城龙泉。
一九三九年,时年十九岁的徐规考入浙大龙泉分校历史系。
一九四三年,徐规的毕业论文《李焘年表》获得全国大学生论文优等奖,被时任校长竺可桢一眼看中,进入浙大研究生院,师从宋史专家陈乐素(注1)。
毕业后,徐一直在浙大历史系以教书为业,平时很少回平阳老家。
徐老师出生在温州平阳县的一个大户人家,老家拥有祖传房地产。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