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冶炼

    第153章 冶炼(1/2)

    自古以来,在统治者的心目中盐铁不分家,盐铁转运使此使职的存在也说明了盐铁的重要性。

    在经略盐州官盐的时间里,李晔同样也没有放弃铜铁矿业的经营和发展。

    大唐的矿冶技术发展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以及战争的各个领域。因此,当时的铁器种类多样,数量众多。

    大唐时期铁矿的开采,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陕西和四川等地。

    唐代所开发的铁矿产地,据《新唐书·地理志》,有104处。其中山西15处,四川22处,陕西10处,河北9处。长江以南达32处,岭南的福建、广东、广西也得到了开发。

    单说这铁矿的官营铁冶,山东地方是最多的,其次便是太行山两翼,也就是河东河东以及河阳地带。

    关中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陕北和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水泥灰岩、粘土类及矿产为主,而关中平原相对来说稍弱了一些,而在陕南秦岭巴山地区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各类非金属矿产为主。

    只是这现成的冶炼产业,距离朝廷最近的就是秦岭山区。秦岭山区有5府州、7县产铁,西起秦州成纪,东至兴元府西县。

    让人头疼的是这些铁山冶炼之地皆在秦岭之南,全都是凤翔镇和山南西道的地盘。

    而在陕北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的便是这延、坊地界了,那里是著名的渭北矿区。可惜那里的地界依旧还不归属朝廷管辖。

    在关中平原也就是在这咸阳塬有铜铁矿业,在唐初的贞观年间,在咸阳之西,邻近武功县的一处名叫邰镇的地方就设有铁冶场。

    只不过随着国家的繁荣,铁冶业也在扩大,这邰镇的铁冶场慢慢就被人所抛弃了,毕竟此处的出铁量算不上最好,勉强堪评为良。

    但是现在,李晔觉得有必要自产自足,自己开冶铁矿生产铁。战争之中需要铁,兵器和甲胄的制造和铁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募兵兵额的扩大,屯戍兵的日常操练和随军,全都需要大批的武器装备和甲胄。

    现在两万的禁军其中的披甲率勉强能达到六成,可以说是一支装备精良之军,毕竟往日不同而语,以往大唐军队巅峰之时,这披甲率能达到七成之上。

    可是现在已经不同了,天下割据,制造业和冶铁的停滞和破坏,军队的披甲率也在急剧下降。

    现在一支军队的披甲率在四成左右就可以称呼为精兵了,那些未披甲之兵身上穿戴的大多都是皮甲、绢甲乃至于是纸甲。

    盐是紧俏货,这铁更是十分稀罕的战略资源,乃是天下各节镇所严格监管的,铜铁的流通所遇到的阻碍比盐更是难上了数倍。

    李晔一直对禁军打造的就是精兵战略,士卒所持的武器和甲胄都要是上上之选,一个精锐之兵所匹配的装备就要价值在二十缗钱以上。

    即便禁军的披甲率在六成,李晔也是不满意,在他看来至少要在七成以上。还有后备的屯戍兵,他们同样要装备武器和甲胄,因为战事紧张之时,他们随时要整军待发,奔赴进入战场。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