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梦禾五号
李正阳
星河余辉
梦禾水稻,其实已经脱离了水稻的范畴,这种水稻只需要一个营养基质就能实现快速生长,摆脱了传统水稻对水的需求,说是水稻,其实更像大豆高粱一样的旱地作物,另外经过袁永思部长的改进,将原来两米多的植株优化到只有半米左右。
优化后不仅产量没有减少,还更加适应其它行星的复杂环境,地球农作物在其它行星上不是不能生长,相反,大多数农作物都能在其它行星生存,但是水稻除外,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这在外星球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水的需要问题还不是最难解决的,在外星球,尤其在太阳系中,水并不匮乏,最大的问题是产量,在光照,重力,磁场,微生物系统都改变的时候,水稻的产量大幅度下降,袁部长曾经在多颗行星进行过水稻的种植。
结果大部分行星种植的水稻灌浆不满,甚至不灌浆,颗粒数量相比于地球也曾直线下降,最终的总产量不足地球的百分之十。
(灌浆:不知道这个说法对不对,水稻在成长过程中先会长出谷壳,过一段时间后,谷壳里面会有白色的浆液,这个就是大米的雏形,再过一段时间,这些浆液会变硬,彻底硬化以后变成米粒,此时水稻也黄了,就可以收割了。
灌浆不满的水稻我们这里称为瘪壳,重量较轻,筛选的时候直接被吹走了,但是这种并不是完全没有米,只是米粒很碎,很小,一般粉碎了用来喂猪,在以前的灾荒年代,这种人也吃,现在能吃到这么好的大米,感谢袁老爷子。)
袁部长既是农业部的部长,也是中科院的农学院士,为了将水稻种植到其它行星,袁部长常年奔波于各个行星及其卫星,通过大量的种植,多次的试验,累积了无数的经验数据,最终,梦禾5号脱颖而出。
这种水稻不仅摆脱了对水的大量需求,在外星也能高产,还能进行密集型种植,传统水稻植株行列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梦禾5号不需要,经过基改良,梦禾5号就像杂草一般,可以密密麻麻的种植,袁部长说的单株产量提升百分之三十,如果按亩产量计算,实际提升十倍还不止。
这意味着在外星基地,只需要很少的地方就可以种植足够多的水稻,比如现在海卫一的所有基地有十五万人在工作,这些人的粮食几乎全部要靠地球供给,每隔一段时间,西楚霸王号运输舰就要运送蔬菜水果肉类到海卫一基地,这其中大米就占了一半以上。
15万人,按每人每天一斤半大米的量计算,一年大概需要4万吨大米,一百斤谷子出米70斤左右,需要稻谷约6万吨,地球的一亩水稻平均产量是0.75吨,就需要8万亩水稻田,即使是双季,也要4万亩。
这对于外星基地寸土寸金的空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海海卫一现在所有的基地加起来也只有80多个平方公里,要拿出一多半的基地去种植水稻才能保证在海卫一工程人员的基本口粮。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