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蜀国人的胸襟

 姜维司马懿陆逊
    第249章 蜀国人的胸襟(1/2)

    合肥,噩梦开始的地方——对孙权来说,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其实最近这几十年,孙权并非窝在江东不思进取,而是竭尽所能地开疆拓土。

    然而,在汉吴联盟的大背景下,孙权能够进取的方向,除了襄阳就是合肥。

    两者相比起来,襄阳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平原地带的合肥无险可守,孙权肯定会选择合肥了。

    再从收益来说,攻克襄阳可打开北进门户,但东吴并不具备跟曹魏决战的实力,而且无法发挥水师优势。

    如果攻下合肥,吴国水师就能肆无忌惮地直入淮水,再通过四通八达的淮水支流,直接威胁魏国的徐州、兖州、豫州和青州,那些全是富庶的产粮区。

    所以,孙权几乎把毕生精力放在合肥,可惜天不遂人愿,最终成就了“孙十万”的美名。

    如今,孙权不战而逃,汉军没有一刻休整,马上就浩浩荡荡直扑合肥,着实让王昶与毌丘俭意外。

    “唉!早知汉军来得这么快,咱当初就该直接退往淮水。

    “现在可好,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援兵又遥遥无期,咱这次怕是凶多吉少了。”

    “仲恭兄,不必如此悲观。”望着城外的汉军运粮队,王昶恨得咬牙切齿,却不忘安慰毌丘俭,“朝中确实发生了变故,但司马懿并非谋朝篡位,陛下不还是陛下嘛?”

    王昶的话,让毌丘俭无法反驳:曹爽辅政的时候,魏国皇帝是曹芳,如今的魏国皇帝仍是曹芳。

    再说了,司马懿与曹爽都是先皇钦点的辅政大臣,但曹爽的很多行为,特别是他的任人唯亲与好大喜功,让朝中文武颇有微辞。

    就连王昶也觉得,此次朝中的重大变故,也算是曹爽咎由自取。

    只不过,王昶嘴上在安慰毌丘俭,心里却是七上八下——自己是曹爽一手提拔起来的,会不会遭到诛连?

    想起信中说的“曹爽全族三千余口被诛”,王昶心里更是忐忑。

    不,应该不会。

    司马懿诛杀的,都是曹爽的亲近之人,就如邓飏、何晏、丁谧、邓飏、李胜、桓范、张当等人。

    而自己与毌丘俭,还有征东将军胡遵与镇东将军诸葛诞,虽然都是曹爽提拔的“两征两镇”,却是手握军权、坐镇一方的实权将领,司马懿绝对不敢轻动。

    至少在蜀军犯境的紧要关头,司马懿真的不敢轻动——王昶始终这么认为。

    只不过,还是要早作打算。

    唉!命运被他人掌握,滋味确实不好受。

    更可气的是,提防着司马懿也就罢了,还要考虑城外的汉军。

    特么的,除了汉军,还要提防毌丘俭!

    自从收到姜维的劝降信,这家伙一直魂不守舍,真怕在睡梦中被他摘了脑袋,以此向姜维邀功。

    哼!姜维!

    以前吴军攻打合肥,都是以重兵围困合肥,从没敢轻易北上。

    而如今,姜维只是在城外驻军一万,其余兵马全部挥师北上。

    合肥城中有三万五千精兵,姜维难道不知道?

    他就不怕合肥守军突然杀出,截断其退路与粮道?

    不,不,不,姜维不傻!

    他只在城外留了一万兵马,但其中有将近三千的骑兵!

    而且,汉军还有连弩,还有那种炸声震天的竹筒。

    如果魏兵真敢杀出城外,只能是有去无回了。

    所以说嘛,这不怪姜维嚣张,他是巴不得自己杀出城外。

    唉!还是别想太多,坚守待援吧!

    “文舒啊,我不是悲观,而是……唉……”

    毌丘俭欲言又止,原本揉成一团的劝降信,被他小心地收入袖中。

    在毌丘俭看来,姜维信中所言没有错:司马懿就是个阴狠小人——竟然在洛阳城中荫养三千死士,以后谁还敢对他掏心掏肺?

    本来嘛,朝中的争权夺利司空见惯,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可是,像司马懿那般诛杀政敌全族三千人,恐怕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

    还有,人家光武帝的洛水之誓言而有信,而司马懿的洛水之誓,简直就是个屁!

    特么的,亲口发出的誓言都能违背,而且违背得那么快,简直是天下第一人!

    别人不敢保证,但毌丘俭不止一次问自己:言而无信之人,值得对他誓死效忠吗?

    姜维,姜维!

    正如他信中所言,当初的诸葛亮与李严,跟如今的司马懿与曹爽何其相似!

    他们都是蜀国的托孤重臣,同样政见与利益不同,同样存在着明争暗斗。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