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韩金镛
    序言(1/2)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姑且当成序言。但序言却总是故事的开端。

    在磨铁熟悉我的人、看过我其他作品的人,知道,我是个记者。所以,我说真话,讲真事儿,即便是在写故事,也尽可能的,保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这个关于“金镛慕侠传”的故事,就是个真事儿。成文的过程中,我会尽可能的以讲故事的笔法写出,这样,一来读起来不会像其他的史书一般枯燥,二来也不会像当下流行的穿越、重生文一样,缺乏故事该有的严肃。

    毕竟,对待英雄,记录英雄,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作为一名以文字为生的“新闻民工”,我应该拿出足够的诚意。

    故事该从何处讲起呢?

    我供职的新闻单位,在我所在城市的黄金地段。但也许是地价太高,也许是历史遗留问题,单位这现代化写字楼的北侧,不出一公里,还有一片多年来始终未曾拆除的平房区,——是那种危陋平房,大风一吹就掉灰,平日里就摇摇欲坠的平房。

    这片平房区有一个听起来瘆人的名字,叫“王家大坟”。

    相传在清朝末年这个阶段,大概也就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时候,我所在的城市,规模还远未发展到现在如此之大。当时,这片平房区的原址,是城内王姓大户的坟场,当时有个“坟少爷”在这坟场里盖起几间瓦房。后来,这个王姓大户家道中落,硕大的坟头长满了杂草,“坟少爷”也走了,一些随棺材埋入地下的文物被穷苦的盗墓贼挖走,只有这几间瓦房还在,却也慢慢的破败。

    再后来,先是几户流离失所的农民简单修缮住进了这几间瓦房,然后,越来越多的流离失所的农民在瓦房周围盖起了茅草屋,一来二去,这里不再是坟场子,反倒成了个穷人的聚居区。

    再接下来,新中国成立了,这片聚居区周围盖起了工厂,曾经生活在聚居区里的穷人兄弟,经过培训成为工人。老旧的平房有的被推倒重建,有的被妥善翻修。

    但终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外迁,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历史慢慢将这片平房区遗忘了。绝大多数住在这其中的老居民,迁出老宅,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楼房。

    公元2015年底至2016年初,这片破落的平房区终究要被拆除了。原址要兴建一处超高层的现代化的写字楼。趁着老旧平房还在的时候,我出于兴趣和好奇,斜挎着单位提供的佳能马克三的相机,走进这片破落却到处洋溢着时光气息的老区。

    俗话说的好,无巧不成书。如果不是我在两年前,一时兴起走进这里,或许我压根也不曾听说过如此生动的故事。如今,给我讲这个故事的老人,已经作古。但好在,我仍然记录下这个故事,这才有机会,讲给你们听。

    依稀记得那是个有些寒冷的冬日的午后,我的本意是要拍摄照片,记录城市的发展的。但幽深的巷子越走越深,我竟然再听不到距离自己不足一里远的车水马龙。

    如果你是个摄影爱好者,或者你是个专业摄影师,你会明白我当时的感觉。我的意思是,冬季里,大概冰点左右的气温,偶尔刮来一阵寒风。你端着相机按下快门拍照,却后悔没带手套时,手肯定是冻僵的。

    就在我把相机斜挎好,准备用嘴给冻僵的手哈哈气的时候,肩膀却被照相机的背带紧紧的勒了一下。

    这是有人在抢我的照相机。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在这城市的核心区,竟然敢公然行抢,这让我既愤怒,又好奇。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