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传1:大同学派(1)发源
大明朝
把明朝放在清朝位置上的那些事儿
而说起大同学派的起源,还得追溯到100多年前,甚至400多年前的阳明心学。
正德元年(1782年),王守仁在前朝阳明心学的基础上,结合东西方的启蒙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心学,提出了更具进步性的观点。
此后,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心学在全国各地大受欢迎,王守仁和他的弟子四处讲学,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自我革新。
在王守仁的弟子中,有一人名叫王艮。
他家中世代为灶户,后又随父经商,把生意打理得很好,很快便成为富户。
他还自学儒家经典,提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的观点,还经常与师父王守仁争论。
嘉靖五年(1802年),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的邀请,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由此开创了新的泰州学派。
虽然他的学说被斥为“异端”,但却在民间大受欢迎,门徒也以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平民百姓居多。
他和他创立的泰州学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而在泰州学派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何心隐、李贽两人。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
嘉靖三十二年(1829年),何心隐在家乡创办聚和堂(萃和堂)。
他根据“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术主张,以宗族为单位,共同供养老人、教育子弟,实行“老有所安,少有此怀”的平等生活。
这是大同学派形成的开端。
可惜,何心隐这场理想社会的试验并没能持续多久。
嘉靖三十八年(1835年),何心隐被构陷,因抗税获罪入狱,被处以绞刑,后改为充军贵州。
因友人程学颜的援救,通过胡宗宪移文江西巡抚何迁,才得以出狱。
嘉靖四十年(1837年),何心隐与方士蓝道行合谋倒严。
嘉靖四十一年(1838年),蓝道行被捕入狱后死于狱中,何心隐也由此遭到严嵩余党的报复,被迫改名换姓,逃离北京。
随后,何心隐辗转于福建、江西、湖北孝感以及重庆等地讲学布道,宣扬泰州学派思想。
在讲学中,何心隐倡行师友交通,形成一种势力(即“会”),藉此推行社会变革。
他抨击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震撼观点,被称为“妖人”、“逆犯”。
万历四年(1852年),湖北巡抚差人带兵捉拿何心隐,因好友通风报信,何心隐乘船离开湖北。
万历五年(1853年),何心隐回到家乡永丰安葬父母,又遭通缉,不得不逃亡祁门。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