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院养殖

    黄家峪靠着大山,北方植被虽然不比南方,但是山沟里面杂草还是不缺的,家家户户都多少养殖几个家畜添补下家用。

    鸡几乎家家多少都会养点儿,每年开春,大约阳春三月,都会有骑着自行车,后面驮着一个大扁筐子的人进村售卖,“小鸡了嚎!买小鸡喽!”

    只要这么一喊,村里在家的大妈和媳妇,都会到街上挑选几只。一年到头家里来客人,或者年底的整鸡,都是靠着这些鸡,喂养也没什么压力,剩饭和刷碗刷锅之后的水,拌上一把麸子,就是常见的鸡食。

    这种散养也不能多,一家二十只左右,政策最严格的时候不能超过5只,现在大家也不怎么认死理,况且山村里都是一姓本家,慢慢多起来。再多要专门喂,不划算。平时都是散养在院子里找找虫子吃。

    当然卖小鸡的一般也会带着些小鸭和小鹅卖,都是一种孵化路数。挑选时也有学问和技巧,只见家庭妇女在拥挤的小鸡中抓起一只,倒过来看下屁股,拉稀的肯定是病鸡,选择的还要看是否欢实,也就是精神头好,有劲儿乱跑的。

    一只小鸡1毛钱,小鸭翻倍,小鹅一只5毛;所以大家都知道了,为什么买鸭鹅相对少些,比较贵啊,死一只就心疼,风险大!而且鸭鹅需要见水,家附近如果没有脏水坑,也不适合,干净水塘那可不行,污染了水源全村没法吃水了。

    今年宁尚谦听到卖小鸡,也出来到街上。

    几个奶奶大婶大嫂都围在那里,七嘴八舌在挑着,卖小鸡的都带着几个小筐子,发给她们一人一个,挑出来就放自己筐子里。估摸着数差不多,就“1、2、3、4、5、6……”拨拉着挨个数数。和自己预算一致就满意地递给卖小鸡的人,"你数数!15个!”

    “哎!”卖小鸡的人数一遍,“大娘,这是16只,多了一个!”

    “哦,那就买16只吧。我端家里去,再给你拿钱送回来筐子!”

    “好!”卖小鸡的人也不担心跑单,村里谁都互相熟悉认识,如果拿走人家小鸡仔不给钱,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连买小鸡的钱都贪那便宜,以后还想不想儿子娶媳妇了,还想不想闺女出嫁了,所以农村生活的道德约束,都是靠着群众互相监督。

    宁尚谦也上前挑了30只鸡,家里院子大,跑的开。小鹅仔也买了两只,鸭就算了,土鸭子都是褐色,也不好看,鹅鸭一样的养,那还不如鹅,长大还可以看家,比狗都勇猛。如果是母的,还能下蛋。

    小鸡仔和小鸭小鹅是看不出公母的,有经验的人,能大致判断一下,优先都挑母的,如果是母的就能下蛋了,宁尚谦不具有那种能力,也不介意公母,公的吃肉,如果拿到集市上,公鸡也能卖个好价。

    后来生活水平上去,大家买小鸡仔的风气又变了,想多挑公鸡,这就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生活条件,从而影响消费倾向。

    端回家一筐子,唧唧喳喳的一地黄色毛茸茸的小东西,宁尚谦找了个旧纸箱,垫上一把麦秸,把它们放里面,现在天气还冷,小鸡仔和小鹅刚从温室里孵化出来,受不得风寒,需要小心呵护一段时间。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